some of the photos taken during Yi Ting's wedding dinner @ Cheras :)
we had our 2nd round at Steven Corner
I enjoyed the precious moment with my relatives..
茹此娴荡:伊朗——迷失在亚兹德古城里
2011/05/06 3:17:10 PM
●本报特约:黄茹娴
![]() |
古城里的捕风塔。柱子上面有些缺口,形成自然的通风,建築的底部是用來儲水的,当空气從外面进入柱子里会被冷卻,然后会透过管導送到民居的不同角落。这环保又节能有效的工具是伊朗人从前的冷气机。 |
我从伊朗南部的设拉子(Shiraz坐了夜间巴士来到亚兹德(Yazd)。当巴士停在昏暗的街头时,全部人都下了车,我惊觉才凌晨3点。
我旅行以来第一次这样失策,三更半夜到一个陌生城市。原因是我在设拉子旅舍那该死的老板和我说5点半会到。我想6点就天亮了,应该没有问题。
但现在除了路旁停了几辆计程车,整座城就像死城。
我深怕流落街头,赶紧要了辆计程车,告诉司机我要去Silk road hotel。他说他懂,但一上车他就像无头苍蝇一样在老城里乱转,我连写有波斯文hostel的名也给了他,他还是找不到。
给他这样一转,我心也慌了,我多心的把头上的头巾拉了低低怕他看了我对我非分之想,街上一个人影也没有,他要是对我劫财劫色那可真的是叫天都不应呀,但还好我有武器——是我手上那支朋友送的防狼剂。一旦发生什么事,对准他的眼睛喷就没错了,我这样想。
我也努力的帮他看路牌,转到最来竟也给他找到。我看到写有Silk road hotel时我紧绷的心情顿时松解下来,累到瘫痪在床上。惊魂一夜后,幸好美丽的亚兹德没有让我失望。
穿上长袍进教堂
隔天一早看了silk road hotel就喜欢上它,院子的中央是喷水池,四周种满了花草,波斯传统用餐的大床椅占整齐摆在水池四周。这样舒服的地方躺在大床椅上看看书喝杯茶简直就是享受。
亚兹德是古丝路的中途站,曾是座繁荣的驿站,但随后渐渐漠落。古城内最突出的建筑物之一就是Masjed-e Jameh。
女人要穿上长袍才能进这里,我笨拙的要顾着头上的头巾还要顾着披在身上的长袍不让它滑落。让前来祈祷的人看了也笑起来。
迷宫古城中探索
之后我按照lonely planet的徒步路线“getting lost in Yazd walking tour”,开始在迷宫般的古城中探索。
古城中的小巷纵横交错,土黄色的建筑物完全是用泥土和草的混合物搭建的。它让我想起了新疆喀什老城,而两个小镇都和古代丝路有着渊源的关系,只是喀什老城要入门票呀!
走累了就到茶馆喝喝茶,我非常喜欢伊朗的茶馆。它通常是躲在不起眼的小巷里,推开门走下梯级,过扇门后视野即开阔,原来内里别有洞天,别致的摆设,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里面舒适又凉快因为这里几乎每户人家都有捕风塔。捕风塔(Windcatcher)是利用空气力学的一些原理,收集空中的冷空气,并经过地下水冷却以后吹到房间里。这个环保又节能有效的工具充分表现了古代波斯人的智慧。
印象伊朗作访问
当我走到黄色的清真寺旁,忽然来了一群录影队。开心又友善的递了名片给我,上面写着Tehran Press TV 。
Press TV是德黑兰一家英文电视台,正录影关于“印象伊朗”访问的对象是外国人,我自然就成了他们访问的对象。
“你为什么会来伊朗?”
“因为想认识媒体以外的伊朗,才亲自到访,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大家认为神秘又恐怖的国度。”我回答。
“你是否喜欢伊朗?”
“踏上亚兹德古城那刻开始就爱上这里。虽然一路被路人好奇的打量,但都是善意的打招呼。”
分享了几天在这里的所见所闻。结束了访问,我继续漫步在古城里。我一路走来我发现他们的门很特别,左右扇门有两个门敲。忍不住问了当地人,原来女性是用右方圆形敲,男性用左边长形敲。两种不同的重量的设计令敲出来的声音也不同。屋里的主人听了声音就知道外面是男或女客人,就会派同性别的人去开门。如果门上只有一个圆形敲,就是说里面住了名寡妇。旅行就是这样,让人不断的学习,不断的增加知识,视野也广了。唯有自己出走才能深刻体会到世界大不同的乐趣。
Source from: http://www.nanyang.com.my/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244215&sID=21&cID=1024
到缅甸去看金石
2011/04/29 2:34:02 PM
●图文:茹莉
走了一趟金石之旅后,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来缅甸都不去金石,首先从仰光到山脚的那一段144公里颠簸遥远的路途,接下来是乘搭卡车上山,惊险的旅程直叫人捏把冷汗……
十多年前,外子老马的一个朋友,去了一趟缅甸回来,带回了一张金石的照片给他,从此缅甸的金石就成了他魂牵梦萦的地方。
一直以来,老马都是把它小心翼翼地藏在钱包内,逢人就一面讲古一面出示照片,大家都听得啧啧称奇。金石的传奇,在他娓娓道来,增添了许多神秘的色彩。
从照片看来,这是一个巨大的花岗岩,垂挂在悬崖边,好像随时就会滚下山崖。老马的朋友当时是跟随一个佛教团体前去金石朝圣,有幸获得当地一个僧侣的示范,让这位朋友见证了一根绳子如何穿过金石的底部。僧侣还告诉他,金石上面的塔内供奉着一根释迦牟尼佛的头发,就是这根头发,使这个大石头可以浮悬在悬崖边缘。
物色本地缅甸旅行团
有了对金石的梦想,我们开始物色本地的缅甸旅行团,希望可以跟团到旅游业不是很发达的缅甸去见证宗教的力量如何抗衡科学的定律,却发现这些旅行团的路线不是仰光、丁茵及勃固,就是仰光、曼德勒及蒲甘,金石都不被列在行程内。直到亚航开辟了仰光的新航线后,我们仿佛听到了金石对我们的呼唤。有的廉价的航班,于是我们开始着手筹备期待已久的金石之旅。
夜空下金光闪闪的巨石
金石,The Golden Rock and The Kyaikhtiyo Pagoda位于Kyaikto1100米高的山上。从仰光前去84公里到勃固Bago,再行60 公里,就可来到山脚下。
所有前往金石的游客或者当地上山朝拜的人,都必须在Kinpun Base Camp乘搭卡车上山。卡车上山并没有固定的时间表,他们的运作原则是人满即走。
卡车后面放有8根木条,每根木条坐5至6人。木条和木条之间距离大约一尺,脚长的人坐下来时膝盖就碰到前面的木条。一辆卡车载着将近50人,乘客就是这样挤在一起,随着山路的蜿蜒,不时前扑后仰,双手可抓的就只是前面的乘客。在几个惊心动魄的垂直点,车上更是惊叫连连。
游客必须步行上山
11公里的路段走了45分钟后,我们就来到Nagapat Base Camp,从这儿,只有当地人可以继续乘车上山,游客则必须步行上山。我问当地人为什么有这样的分别?他们告诉我,接下来的4公里路是非常难行的,为了游客的安全,所以不可以乘车上山。
制造更多的商机
但是当你看到一大群穿着蓝色制服的抬夫正准备抬游客或行李上山、一路走上去时路边有许多售卖饮料、食物、纪念品的小摊子,你就会明白不给游客乘车上山其实就是为了制造更多的商机给当地人。当然,你可选择自己徒步上山,或付美金10元(约30令吉),由4个人用轿子把你抬上山。
参观金石,一定要在山顶上过夜,有两间靠近金石的酒店:Mountain Top Hotel以及 Kyaik Hto Hotel,都是游客的首选。黄昏和早上的金石是最美丽的,巨大的金石垂挂在悬崖边,散发美丽的光彩;夜晚,在漆黑的夜空下,金光闪闪的巨石,绚丽灿烂。你也只有站在它的旁边,才能赞叹宗教的神奇力量。
缅甸佛教徒必来朝圣之地
这个具有2500年历史的金石,据说是佛陀把他的头发赠与缅甸的一个修行者,他为了要供奉佛发,通过当时缅王的帮助,从海底找来了一个头型的巨石,并把它置于山崖边,石头上再建了一座佛塔,而Kyaikhtiyo的意思就是修行者头上的塔。
以前的金石是浮悬在山崖边,距离之大可以让一只鸡走过,现在,金石与山崖的空间已越来越小。根据一个外国建筑师曾实地研究后说,他选择相信金石是浮悬的,因为在建筑学上,从金石倾斜的角度和它的重量来看,这块石头是没有可能处于这样的位置的。
永远都不乏人潮
金石是每一个缅甸佛教徒一生中必来朝圣的地方。附近的居民每个月必上来朝拜三次,金石在什么时候都不乏人潮。山上有一个广场,四周还有一些小寺庙,放眼望去,可以看到很多人在虔诚地膜拜、打坐、念经,四周呈现一片和谐安宁,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神圣感觉。
走了一趟金石之旅后,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很多人来缅甸都不去金石了,首先是从仰光到山脚的那一段144公里颠簸遥远的路途,接下来是乘搭卡车上山,惊险的旅程直叫人捏把冷汗;最后是60分钟的徒步上山,真是体力和耐力的大考验。不过,艰辛的旅途过后,等待你的就是让你赞叹的金石。
Source from: http://www.nanyang.com.my/sidelines/sidelines_articleDetail.asp?type=D&ID=242352&sID=21&cID=234